close

 

P1000055.JPG 

腸病毒感染

郭綜合醫院 兒科團隊

 

  腸病毒感染在小兒科病人中相當常見,也大多是良性病,但自1998年來開始有所謂惡性化腸病毒,造成大眾的恐慌。事實上惡性化的比率相當低,所以將簡單介紹腸病毒,希望大眾能更明白腸病毒。

  1. 腸病毒群主分為五種類群,除了目前有疫苗可預防的小兒麻痺病毒外,還有科沙奇A型病毒,科沙奇B型病毒,伊科病毒和腸病毒第68~71型病毒共有68種。
  2. 腸病毒喜愛較高溫的環境,所以又稱〝summer viruses〞(夏季病毒),在夏天的病毒性疾病中佔了絕大多數。在台灣每年3月至11月為流行期,但全年皆可能發生感染。
  3. 腸病毒的〝腸〞是指這裡病毒在發病後會侵入腸內淋巴結,在大便中會持續釋出病毒造成他人的感染,它並不一定會產生腸胃道症狀。
  1. 感染方式:
    1. 潛伏期:這是指接觸到病毒發病的時間,腸病毒因種類的不同,一般潛伏期約2~10天。
    2. 感染期:這是指病患受腸病毒感染後,本身的分泌物含腸病毒可傳染別人。一般而言,發病起至第12天,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含有腸病毒;而發病起至2個月後,病人的大便含有腸病毒。
    3. 傳染方式:
      1. 手-口傳染:這是最常見的傳染方式。病患清理大便,雙手沒有乾淨而污染環境,或呼吸道,口水的病毒如同落塵落於四周,手接觸到病毒,吃東西時一起吃入。
      2. 口-口傳染:病患口水含有病毒,若吃到病患口水,即可傳染。(如:講話距離太近、互相分吃食物、親小孩…)
      3. 呼吸傳染:病患口鼻部的病毒隨呼吸散佈空氣中,若密閉空間的病毒濃度太高,可造成吸入性感染。
  2. 發病種類:(按最常見方式排列)
    1. 無症狀:流行病學家推估在腸病毒感染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沒有症狀(特別是大人、大孩子),而他們的分泌物則造成地區的流行。
    2. 非特異性發燒:所有型態的腸病毒皆可引起。病者有發燒,可能有一些呼吸道表現(咳嗽、流鼻水、喉痛)或有腸道表現(腹痛、嘔吐、輕微拉肚子)。在研究中,小孩在夏季有所謂發燒型感冒,發燒型腸胃炎,大多數是由腸病毒引起。
    3. 非細菌性腦膜炎:一般以伊科病毒和柯沙奇B型病毒為主,可引起兒童的腦膜炎、病患表現出頭痛、脖子僵硬、怕光。
    4. 咽峽炎:一般以科沙奇A型病毒為主,病患在喉痛、發燒一天後,在喉嚨深處有潰瘍水泡,通常在七天內痊癒。
    5. 手足口病:一般以科沙奇A16病毒最常見。病患在手腳有紅疹併有水泡,口、唇、舌頭有潰瘍、水泡,通常在七天內痊癒。
    6. 病毒疹:多數的病毒感染後會引起全身發疹,有時腸病毒也會引起發疹。
    7. 其他疾病:理論上腸病毒會影響全身器官,但較少看到。
  3. 預防及治療:
    1. 目前無特效藥直接治療腸病毒,僅有症狀治療,以期望維持新陳代謝和促進自身免疫能力來對抗腸病毒。
    2. 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(尤其是小於三歲幼兒)要特別小心,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,且抵抗力亦較弱,嚴重程度可能提高。
    3. 病童若有持續性高燒、持續性嘔吐、嗜睡,意識不清為危險訊號,需緊急送醫。
    4. 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。其中又以肌陣攣(睡覺時驚嚇反應)為早期腦幹腦炎徵召最重要,應住院觀察治療。
    5. 鼓勵病童多攝取流質食物以促進新陳代謝。
    6. 公共場所注意空氣流動性,以防呼吸性傳染。
    7. 戴口罩可防口對口飛沫傳染和呼吸性傳染。
    8. 勤洗手。(手─口傳染是最重要的傳染方式)
    9. 病童大便帶有病毒,如廁後使用之衛生紙應沖入馬桶,若是尿布沾有大便應用塑膠袋包緊再丟棄,以防糞便乾燥後病毒飄揚於室內造成污染。
    10. 病童如廁後,小孩和協助的成人,其雙手的清潔非常重要。\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ne2653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